胡塞尔认为,一切认知都是“焦点经验”与“潜在背景”共舞的结果。意识活动始终伴随一个背景场域。当我们感知一个人时,意识不仅聚焦于显性特征,还会自动关联到这个人的空间,时间,意义等晕圈。圈套圈的叠加,再加上我们移动目光,晕圈随的滚动到下一个目标,很容易把人圈晕了。
太极拳眼法顾盼,比晕圈更活,更视域,更动态,更边缘,更构成。顾是眼光的实处,中心焦点,盼是眼光虚处,边缘背景。顾盼一起同时同在。太极眼法重顾亦重盼,关注对手当下的现成态,更非对象的盼着对手边缘背景(地形,同伙等)和几微处,对手的一些不意觉察的小动作,盼都能收摄,次第出他即将可能的攻击,预先留出提前量,这是一种潜在感知构成态的前直觉。顾盼的虚实随时随机变化,当下的虚(边缘),下一刻可能就变成实(焦点)。眼角还有余光,不然就不是关联相关项的泛整体时空。实战有时是一对多,和这个打时,余光还能扫到旁边的突然偷袭。除了眼,中国功夫的感知还有更绝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以神遇”在晕圈内?外?还是视域吗?功夫有蒙上眼还能御敌的听劲,真的“神欲行”也。有道是:
虚实同在,无边无界,
功夫神明,不分内外。
~~乙巳二月十八圣子于随斋。

作者简介:王圣贤,安徽全椒人。心事集合理论创始人,中山大学EMBA,洪均生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2019年插队美国一年分享太极拳和书法。出版的著作有《心事集合》《武码头》《功夫天下》。恪守的核心理念:太极通文武,功夫永流传。将太极运用于管理和营销,独创了“心事集合”理论。用缠丝劲写成“蚯蚓字”。首次提出,笔笔中锋讲的不是锋形,而是“中锋之劲”,锋形可以多变,中锋之劲却须臾不能离开。
责任编辑:东湖渔郎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