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水二分南北。古为“四渎”之一的淮河,源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曲曲弯弯,浩荡千里。它与长江、黄河一样,都是我国灿烂文化的摇篮。
夏兴之地的涂山,就坐落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省怀远县境内淮河与涡河交汇处,其顶部的禹王宫,198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涂山,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因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山,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籍记载和近期考古发掘证实:怀远涂山是“禹会”、“禹娶”、“启生”之地,也是大禹治理淮河的根据地和司令部。
涂山氏女女娇是唐虞(尧舜)时期涂山氏国的巾帼英雄,是沿淮最早的伟大女性,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母亲。她不仅在怀远涂山协助大禹治理淮水,又在怀远涂山养育出“华夏第一国”(《华夏第一国·夏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的帝王启,而且,还在怀远涂山书写出“中国第一首情诗”(郭灿金、许晖《趣谈史记:十大悬案揭秘》,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版),而成为我国第一位女诗人。她的刚柔贤德,堪称古代第一才女。
关于女娇其人其事,由于离现在过于久远、史料记载过简,很难确知其详。所以,我们只好从古今书籍中的片纸只字里去解读、去探讨。
一、涂山氏国话女娇
据《怀远县志》介绍,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尧舜)时期,涂山氏族就聚居于今怀远境内淮河与涡河交汇处的涂山之中,称为涂山氏国。
那么,这支涂山氏族的根源又是怎么样呢?
郭灿金、许晖在《趣谈史记:十大悬案揭秘》中认为:“涂山氏是皋陶氏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山东,后迁至南方各地……和禹同朝做官的皋陶,生于曲阜,亦与东夷同宗。”可见,涂山氏族是尧舜时期东夷皋陶氏族中的分支,是从山东迁至怀远涂山居住的。
下面,我们参考史料来看看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
《尚书·皋陶谟》载:“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战国策·齐策》载:“当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庄子·天下》载:“(禹)腓无胈,脛无毛,淋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
从上述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大禹时代的社会,族邦林立,天下万国。另据相关资料得知:当时各个氏族、部落多以所居之地的名称为诸侯国名。所以,这支从山东而来、依涂山而居的东夷部落就叫涂山氏国。
这支皋陶氏族的分支到达怀远涂山这块风水宝地后,就以山为国,以涂为姓。《风俗通》载:“涂姓,涂山氏之后也。”《涂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载:“涂姓是东夷的后裔;涂姓的根在山东;涂姓源在安徽怀远涂山;涂姓的始祖涂朴是涂山氏国女娇之父。”这就是说,现在海内外的涂姓者都是涂朴的后代;而涂朴又是从山东到怀远涂山落户的皋陶氏族分支的领路人,也是涂山氏国的最高统帅。“女娇”,即史书上所记载的夏禹所娶的涂山氏女,亦称涂山氏、涂山氏之女、涂山女、涂山之女、涂山之子、女娲、攸女等。
女娇的出生年月,我们无从考查,但是,它生长于历史上最长的洪水期却毋庸置疑。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尚书·皋陶谟》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诗经·商颂·长发》载:“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孟子·滕文公下》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庄子·秋水》载:“禹之时,十年九潦。”
从上述先秦文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尧舜禹时代,我国正处于持续百年之久的洪水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涂山氏国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日没夜地下着雨,“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王世平译为:“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沉没陷落在洪水里”(王世平主编《尚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涂山氏国的百姓们只好爬上涂山顶峰。可是,当时的涂山周围“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上》),而且,“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孟子·滕文公下》)。女娇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恶劣环境里度过的。
二、和禹相识相爱
鉴于涂山氏国的洪灾如此严重,涂山氏国最高领导人涂朴赶忙派人向上级汇报灾情,请求派人速来治理洪水。很快,舜帝就派治水专家大禹率队来到了涂山氏国。
大禹在来涂山氏国之前,就已经率治水专家组在华夏数千里的区域里治理水患,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王世平主编《尚书》译为:“于是,百姓们就安定下来了,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了治理”。在那邦国林立的社会背景下,大禹发挥了非凡的统一指挥能力,有效地把各诸侯国的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治水中去,使百姓免于水患之苦,得以安居乐业,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颂扬之声不绝于耳,传遍了整个华夏,万流景仰。所以,每个涂山氏国的百姓都渴望一睹大禹风采。
当大禹在涂朴等涂山氏国领导陪同下,视察水情时,沿途两边站满了憨厚忠实的涂山百姓。他们一个个都像木雕似的,憨头憨脑地直楞楞地站在路边,连一句话也不说,哪像现在的领导人视察时那样,沿途贴着或挂着“欢迎×××领导莅临指导”等标语或条幅,而且,当地政府官员还领着民众大声呼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然而,涂山氏国百姓们那一双双包含着希望、包含着热情的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大禹不放,并随着大禹的身体移动而移动,直到看不见大禹为止。
当然,年轻的女娇也不例外。站在人群中的女娇,两眼不眨地望着由自己的父亲陪着走过来的大禹。当大禹从自己面前走过时,她屏住呼吸,竟毫不害羞地伸着脖子,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着这位闻名天下的治水英雄。
大禹长期奔波在外,风餐露宿,雨打日晒,不仅指挥筹划,而且,还身先士卒,常常“身执耒锸,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多年来爬山涉水的艰辛生活,使得大禹身体消瘦,脸也被晒黑了,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腓无胈,脛无毛”(《庄子·天下篇》)。可见,大禹是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劳动者。
然而,在女娇的心目中,大禹可是个仪表堂堂、顶天立地的英俊男子汉,是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她仰慕大禹为民办事的作风,敬佩大禹艰苦奋斗的精神,羡慕大禹成功治水的智慧。看着看着,女娇不由得兴奋起来,心里甜润润的,因为她终于亲眼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大禹啦!激动之余,女娇对大禹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恋。
此时,“禹三十未妻,行到涂山…娶涂山女,谓之女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郭灿金、许晖《趣谈史记:十大悬案揭秘》也说:“禹东奔西走,30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由于整日忙于治水,所以,大禹的婚事一直搁在一边。在几位热心肠的涂山老人撮合下,大禹和女娇开始谈恋爱了。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曾描述了女娇与大禹初次相会的情景,并交代了具体的地点:“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楚辞·天问》)。可见,女娇和大禹是被媒人们安排在桑林茂密中的一块大石旁交谈的。“台桑”,地名,就是女娇和大禹初次相会之地的那块大石头,即今怀远涂山风景区内一景—-台桑石。
三、和大禹喜结良缘
大禹在涂山氏国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后,就和女娇结婚了。因史料缺乏、时间过于久远等缘故,我们无法勾勒出他们婚礼的详尽面目。
关于大禹在涂山娶女娇之事,史籍中曾有记载。尽管这些只言片语不能叙述出“禹娶涂山氏女”(《吕氏春秋》)的详细情形,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大禹在涂山氏国娶女娇的真实可信度。
最早记载此事的是《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王世平主编《尚书·前言》),所以,《尚书》的史料价值极高,真实性可靠。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楚辞·天问》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氏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水经·淮水注》引《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吕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禹因娶涂山女,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
《史记·夏本纪》中有二处论及此事:“禹曰:‘禹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又:“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列女传·母仪篇》载:“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禹去而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载:“禹娶于涂山……”
《帝王世纪辑存》引《御览》载:“禹始纳涂山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故《连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是也。”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夏禹沿颖水南下治水,就地娶涂山氏女为妻,以婚姻结成联盟”(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上海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从上述这些点滴史料及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大禹在涂山氏国治水期间,与涂山氏之女女娇初会于今安徽省怀远涂山风景区内的台桑石之处。治水成功后,他们于辛日举行婚礼,到甲日,婚期只有四天,因治水任务紧急,大禹“不以私害公”(《吕氏春秋》),只好与新人女娇道别,离开涂山氏国,到南方治水去了。当时,我国许多地方洪水泛滥、四处横流,大禹既是治水的指挥者,又要亲自参加劳动,“身执耒锸,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所以,他很少回家,以至于儿子启在涂山氏国出世后,都没有时间进屋与妻儿团聚,只不过在途经涂山时,于路旁看看等待他的女娇和启而已。后来,女娇和侍女经常到“涂山之阳”(《吕氏春秋》)的候人石旁,等待着久别未归的大禹回家。“候人石”,即刻着““候人兮猗”四个篆书大字的那块椭圆形大石块,现为怀远涂山风景区一景。
四、和大禹长期两地分居
大禹在涂山氏国婚后第四天,就接到舜帝的紧急通知,让他到南方去治理洪灾。大禹立刻就告别女娇和涂山氏国的百姓们,率队走了。
大禹这一走,回家的时间就少了。因为有许多地方正闹水灾,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他去治理,所以,大禹虽然“三过家门”(《孟子·滕文公上》),却“不敢入”(《史记·夏本纪》)。当得知儿子启出世后,大禹无可奈何地说:“予弗子”,王世平译为:“我顾不上抚养他”(王世平主编《尚书·皋陶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下面来看看大禹在外治水情况,我们就能理解他“过门不入”的原因。
关于治水时间。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治水曰:“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荀子·五霸》载:“禹有十年之水。”
《庄子·秋水》载:“禹之时,十年九潦。”
《墨子·七患》引《夏书》载:“禹七年水。”
《管子·山权数》载:“禹五年水。”
《汉书·沟洫志》引《夏书》载:“禹堙洪水十三年。”
《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曰:“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河渠书》载:“《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洪水期,但是,也并非每年都是滔天洪水,应该是时小时大,所以,有关大禹在外治水时间,史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来往江淮之间无数趟,但路过涂山氏国的家门口仅三次,又因治水任务紧急,没有时间进屋与家人团聚。
关于治水条件。
远在4000年之前的中国,交通条件肯定相当差,尽管古书上说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史记·夏本纪》),那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偶尔乘舟行走是可能的。为使百姓尽早安居乐业,免受水患之苦,在奉命抗洪抢险过程中,大禹和他的治水大军们大多时间还是全凭两条腿赶路;同时,治水的工具也相当简陋,只不过是木耒、石斧和蚌器之类。在这样治水条件下,人们的工作能力是很低的。所以,治水时间就显得很宝贵。大禹他们常常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尽量多挤出一点时间,来拯救挣扎于洪水之中的灾民,浪费时间就等于拿灾区百姓的生命开玩笑!谁敢开这样大的玩笑?有,那就是防风氏!
防风氏是东夷部落中汪芒氏国的领导人。大禹在怀远涂山朝会天下诸侯时,防风氏因傲慢而故意迟到,触犯了法律,女娇和其他诸侯再三为他求情,大禹都不准。最后,防风氏依法被杀于涂山脚下,至今还留下“尸倒九亩地,血流上下红”的传说。涂山脚下的古老村庄上洪村、下洪村的村名皆源于此。
有关此事,史籍中也有记载。
唐朝柳宗元《涂山铭》载:“以弼圣谟,则戮防风。”
唐朝胡曾《涂山》诗云: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漫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宋朝苏轼《涂山》诗云:
川锁支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
樵书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宋朝黄庭坚《涂山》诗云:
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
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
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
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防风氏被处决后,葬于涂山西南淮河左岸,即今防风冢,现为安徽省怀远涂山风景区一景。
大禹在外治水,一心为民,“不以私害公”(《吕氏春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治理洪灾上,来不得半点浪费,时间就是灾区百姓们的生命,多争得一分一秒,就可能救活许多百姓的生命。所以,当大禹途经涂山氏国时,“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也就是说,当大禹有机会路过家门口,却因治水任务紧急而没时间进屋和妻儿团聚。所以,先秦诸子多加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和精神:“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荀子·成相》)、“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脛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韩非子·五蠹》)。
女娇和大禹,就是这样过着长期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
五、抚养启的成长
大禹在治水期间,整日奔波在外、忙于治水,顾不上抚养儿子启的成长,甚至与启见面也莫过三次,确实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于是,启的成长,全依靠母亲女娇了。女娇不仅保护着启安全、健康地成长,而且,还做启的启蒙老师。启就是这样喝着淮河的水、吃着涂山的饭、在女娇的教育下,于涂山氏国长大的。
大禹第一次路过涂山氏国时,启已满过月了。
女娇听说大禹要路过家门口,心情无比激动。她抱着熟睡着的儿子启,和涂山氏国的百姓们一起站在官道旁边,焦急地等待着大禹的到来。
当治水队伍临近时,憨厚忠实的涂山百姓们不像第一次见大禹时那样,傻乎乎地站立于官道两边装哑。这次,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顿时,群情激昂,人声沸腾。
启被惊醒了。他瞪着一双黑豆眼,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两只肥耷耷的小手在女娇胸前舞动着。
大禹紧走几步,来到女娇跟前,眼睛模糊了。
女娇也热泪盈眶。
大禹伸手接过女娇递来的儿子启,轻轻地在启的额头上亲着。
可是,启却哇哇地哭了起来。
在暴风骤雨中没有吓倒过、在烈日暴晒下没有躲避过、在风餐露宿中没有退缩过的治水英雄大禹,此时,却流出了两行热泪。他很内疚而又无可奈何地对女娇哽咽道:“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王世平主编《尚书·皋陶谟》译为:“我顾不上抚养他,只忙于考虑治理水土的事”。
女娇接过“呱呱而泣”(《尚书》)的启,一边哄着儿子,一边央大禹和他的治水队员们到家里休息休息,并号召涂山氏国的妇女们赶快回家做饭,好让大于他们吃个饱饭、吃个热饭。
然而,大禹却连忙制止女娇她们,说自己已接到舜帝十万火急的通知,必须马上带队赶到灾区,边赶路边吃干粮……话还没说完,大禹带着治水队伍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大禹第二次路过涂山氏国时,启已经会跑路了。
自从大禹率专家组在涂山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后,涂山氏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厚道的领导人涂朴爱民如子,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在女娇的从旁协助下,涂山氏国犹如一个大家庭,百姓们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启是女娇的心肝,是涂山百姓们的宝贝,也是涂山氏国的希望。启就是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这时的女娇生活得很愉快。可是,越是愉快,越是想念亲人。女娇日日期盼着大禹在外治水早日结束,尽快回来与家人团聚。听说大禹又路过涂山氏国,女娇心想:这次丈夫应该在家好好休息休息了。
可是,大禹却仍然没时间回家。他抱起站在女娇旁边的启。旁边有人叫启喊“父亲”,女娇也让他喊。启看了看大禹,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他不但不喊,反而又哇哇大哭了起来。大禹噙着泪,率队急匆匆走了。
大禹第三次路过涂山氏国时,启已经五、六岁了。
这次大禹仍是急急巴巴地赶往灾区。由于急需干粮,大禹先派通讯员提前跑到涂山氏国,通知老岳父涂朴准备一些干粮。他这是绕道借粮来到涂山的。
六岁的启非常懂事。当女娇指着匆匆走来的大禹时,启向前跑去,张开双臂,喊着“父亲”,扑向大禹。
大禹紧走两步,弯腰抱起启。这次,启没有哭,而是甜甜地笑着。
治水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往前走,而且,边走边接过涂山氏国百姓们递过来的干粮。
队伍过去了。大禹放下启,接过女娇递过来的干粮,同女娇和涂山氏国的百姓们挥手而别,大步流星地追赶队伍去了。
启在大禹后面喊着,追着,直到看不见父亲为止。
启长大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成为“华夏第一国”(《华夏第一国·夏后》)的帝王。
六、书写我国最早的诗歌
对大禹来说,治水的任务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对女娇而言,爱情是独一无二的。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途经涂山氏国,但每次都是与在路边等候他的女娇和涂山氏国的百姓们打打招呼而已,根本没时间与女娇他们促膝长谈,更不可能进屋喝口水吃顿饭住一宿,甚至连儿子启的哭喊声也不能让他止步。
这不能怪大禹心肠硬,女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自己的青少年就是在那可怕的洪灾中度过的,她尝透了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洪水和大火一样,都比猛虎更残酷无情。她希望大禹一定要把天下的洪灾治好。可是,她又盼望着大禹尽快早日回家团聚。
女娇家前面不远处,即《吕氏春秋》所载的“涂山之阳”,有一块大石头,女娇天天都抽空到那里四顾张望,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大禹的归来。后人就把那块石头称为“候人石”,其上面刻着“候人兮猗”四个篆书大字,现为怀远涂山风景区一景。
女娇朝也思来暮也盼,却很难见到大禹的身影。一次,她和往日一样,站在那块候人石旁,一边抱着儿子启遥望远方,一边哼着古老的涂山民谣,哼着哼着,居然触动灵机,灵感一闪,发出了心声:“候人兮猗!”这句歌词直白、简洁,却又含义深刻:心爱的人哪,我每天都在这儿等着你归来!
郭灿金、许晖在《趣谈史记:十大悬案揭秘》中称“候人兮猗”为“中国第一首情诗”,所以,女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第一位女诗人了。
女娇所作的“候人兮猗”这首候人之歌,只有一句,且仅有四个字,而四个字中竟然有两个语气词,“兮”和“猗”,它们都是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啊”,而“猗”又表示出强烈的感情,在这里隐含着急切呼唤之意。“候人”是这首情诗中惟有的两个实词。候人的是痴情在家的妻子女娇,被侯的是整日奔波在外、忙于治水的丈夫大禹。寥寥几字却道出了一个独守空房的痴情女子朴素、纯真的万缕情丝,把情感体现得强烈、深刻,思念之真切、爱情之纯洁,女娇那种盼夫早日归来之情跃然纸上。
“候人兮猗”一词,始见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氏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女娇时常让侍女到“涂山之阳”的候人石旁,等待着大禹归来。侍女站在那里,一边望着前方,一边反复吟唱女娇所作的那首候人之歌。
涂山氏国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都悄悄地学着传唱着这首候人之歌,一传十,十传百,上至老人,下到儿童,都会吟唱这首歌谣了。于是,这首歌便成为涂山氏国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名副其实的国歌了。据笔者考证:女娇所作的这首候人之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首国歌。
到了西周王朝,周公、召公到涂山采风,就把女娇所作的“候人兮猗”以及其它涂山歌谣融合于《周南》和《召南》之中。而《周南》、《召南》又位列《诗经》十五国风之首。《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作品集,胡适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史料”(孔子编选、李泽非整理《诗经·前言》,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成书于先秦时期,为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而女娇所作的“候人兮猗”,更是开启了中国诗歌创作之先河,先人们称它为南音之宗,从而给涂山也带来了“诗国”之誉。“诗国”一词,为我国著名作家冰心亲笔所题。
七、女娇与启母石
安徽省怀远县至今有个民间传说,更能突出女娇思夫之深、盼归之切。
传说大禹在涂山氏国治水成功后,和涂山氏之女女娇结了婚。可是,婚后第四天,由于治水任务紧急,大禹便离开涂山,去南方治水了。大禹这一走,回家的时间就少了,尽管他也曾率队三次路过家门,却没时间进屋与家人团聚。
自从大禹走后,女娇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天都要到涂山南坡中,向远方遥望,祝愿丈夫在外治水早日成功,尽快回家团聚。可是,望穿秋水,却不见大禹的影子。由于朝思暮盼,精诚所至,相传女娇竟幻化为一块大石头。
这块大石头位于怀远涂山风景区禹王宫前不远的半山坡中,天然而成,虽然经历多年来风吹日晒,雨淋霜打,但是,仍然宛如人形,远望之,好似一位妇人,沉静端庄地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它就是沿淮闻名的“启母石”,亦称“望夫石”,俗称“石婆婆”,现为怀远涂山风景区一景。
从这个民间传说故事可以看出,女娇对爱情何其忠贞、何其专一,体现了爱的纯洁和高雅,同时,也折射出大禹一心为民、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急公好义、服务大众的公仆形象。
关于启母石,历代文人墨客来怀远涂山登山览胜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晋代刘柔之妻王氏所作的《启母涂山颂》诗云:
涂山静居,元朗悟几。
大禹至公,过门不归。
明此道训,孩允是绥。
仁哲以成,永系天晖。
宋代诗人黄庭坚、苏轼、苏辙游涂山时分别为涂山题诗,其中黄庭坚的《涂山》诗云:
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
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
八、从《诗经》窥见女娇和大禹的爱情
孔子编选、李择非整理《诗经·前言》说:“诞生于先秦时期的《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作品集,胡适称之为“中国最古老的史料”。位列《诗经》十五国风之首的“《周南》、《召南》主要是淮河流域的民歌,就连《小雅》里的《鼓钟》那首诗,也是经过修改的淮河流域的产物”(李焕俭《涂山渔火》,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而淮河流域的涂山民谣(特别是女娇所作的“候人兮猗”)又被先人们称为南音之宗。所以,从《诗经》部分作品中可以窥见女娇和大禹的爱情故事。
《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开篇之作,“是一首自由恋爱的赞歌”。其第一节就把大禹那种古朴、爽朗、明快的爱情观表现出来:
关关雎鸠, 雎鸠应和相鸣唱,
在河之洲。 在那河边小岛上。
窈窕淑女, 美丽善良好姑娘,
君子好逑。 她是我的好对象。
可见,大禹对涂山氏国里最美貌、最贤惠的姑娘——女娇很满意。
《诗经·周南·卷耳》第一节写出了女娇的思夫之情:
采采卷耳, 采卷耳啊采卷耳,
不盈顷筐。 久采未满斜口筐。
嗟我怀人, 可叹我把丈夫念,
寘彼周行。 他正迈步大路上。
从采啊采、怎么也采不满筐口,可以看出:女娇的心思并没有放在采卷耳上,而是放在在外忙于治水的丈夫大禹身上,突显了女娇思夫之切。
《诗经·召南·草虫》第一节写出了女娇在等待丈夫大禹时的内心独白:
喓喓草虫, 蝈蝈喓喓在鸣叫,
趯趯阜螽。 蚱蜢时时在跳跃。
未见君子, 没有见到我丈夫,
忧心忡忡。 无限忧伤心烦躁。
亦既见上, 若能立即见到他,
亦既觏止, 若能立即相亲热,
我心则降。 忧愁消除心情好。
女娇久等大禹不来,心里很是着急;如果大禹真的来了,她肯定笑逐颜开。女娇的痴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诗经·召南·殷其雷》这首诗,“全诗通篇渲染的是一种焦急、紧张的气氛,以这种气氛来刻画主人公焦急、紧张的心情”。全诗三节中分别用了“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意即:“忠厚勤奋我丈夫,回故乡啊回故乡”,通过叠章重句的描绘,更是把女娇期盼丈夫大禹早日回家团聚的心情跃然纸上。
以上译文和未注明的引文均引自李择非先生整理,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诗经》,引用时有改动。
九、结束语
因为史料匮乏、大禹时代离现在过于久远等原因,所以,关于女娇何时出生、如何善终,我们都不可而知,无从考证。但称她为刚柔贤德的史上最伟大女性当之受之无愧。
作者:施福明 (乡土作家、知名编剧,著有十多部影视作品拍出)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