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点花灯″这是故乡元霄节的风俗。我的故乡在皖北的一个小镇,苏鲁豫皖接壤之处。小镇人口不多,但民风淳朴,镇上的老户大都是在解放前民国初期,从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逃荒到此,由于修建了铁路,交通便捷,因此,镇上生意兴隆,人口也逐渐增加,在徐淮一带小镇也小有名气。
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镇上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每逢过年过节,各种文娱活动十分活跃,这也给小镇的节日气氛增添了不少色彩。
春节过后,元霄节接踵而来,记得孩提时期,正月十五吃元霄,好像不太时兴,偶尔这天能吃上一次,也是在稀饭里放入几个汤园意思一下,主要是中午要炖上肉,让孩子们再解解馋。
上午,小镇上一年一度的赶毛驴活动开始了。赶毛驴共有三人参加,这三个人都是镇上的特殊人物,牵驴者,是一位姓马的株儒,他身高仅有一米,头大,腿短,但年龄已有三十多岁,是个缝鞋匠。赶驴者是一位姓李的壮汉,街上人都喊他二银,二银身高近二米,体型魁梧,声音宏亮。骑驴者,是一位卲姓男子,此人平时嗲声嗲气,都叫他假女人。由于三人身材各异,加上画妆以后,其效果实在叫绝。
马狗(镇上都这样称呼他)在前面牵着毛驴,这个毛驴是用木架制作,俗称旱驴,人站在中间,用手扶着,骑驴的老邵,画上女妆,涂胭抹粉,头上顶着花毛巾,身穿花褂子,赶驴的二银,一撮毛的小瓣,身着红马甲,手持鞭子大声哟喝着,他们三人配合默契,不时变換着花样,大街上围观的人群,笑声不断,其滑稽场面,现在回想起来,仍让我暗自发笑哩。

元霄节下午,各家就要忙着蒸灯了,这种灯是用小麦面捏成圆柱形状,中间凹陷,以作盛油用。有些讲究的人家,或者孩孑少的,则是依照小孩的属相,捏成相应的面灯。而我们姐弟好几个,母亲也顾不得按照属相捏灯,都是统一的圆柱形面灯。吃过晚饭以后,孩子们手端着面灯纷纷走上街头,远远望去,一盞盏面灯,闪烁着光芒,好似大海里的涟漪,一闪一闪地跳动着。住在我家不远一个叫龙珠的小孩,其年龄和我相差不多,他属龙,是家中的独子,所以每年元霄节,他妈妈都要给他用面盘成一条龙的形状,龙珠用双手捧着这盏龙灯,在大街上不时被小伙伴们围住,仔细地观赏着,而他也是气宇轩昂,溢露出一种洋洋自得的精气神。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的那年元霄节,晚上则看到了小伙伴二孩提着一盏魚灯在大街上,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魚灯形状十分精致,魚眼炯炯有神,鳞片黑白交错,中间肚里放置着蜡烛,提着灯笼,只见魚头和魚尾不停地摆动,栩栩如生,耀眼夺目。笫二天,我还专门去他家,仔细观看了魚灯的内外结构,发现骨架是用细竹子用铁丝扎成。魚身用大,中,小三个竹圈连接而成;魚头用两个大小圆形固定绑扎;鱼尾则用一根薄竹片;魚头,魚身,魚尾交接处用铁絲弯成钩扣住。外表则是用白纸糊上,再用彩笔勾画,涂抹魚的外部形状。看过以后,回到家就央求父亲去木器社要点细竹孑,自己动手试扎。利用周日时间,我还邀了二孩到我家,二人一同扎制,忙活了一个下午,魚灯终于制成,但是形状歪哩叭叽,画面也不像魚的模样,晚上提着它到了街上,结果被小伙伴们嘲笑了一通。
第二年春节过后,我又重新扎制了一个,虽然比不上二孩的鱼灯形象,但是其效果还算不错,那盏魚灯一直用了好几个元霄节呢!

责任编辑:王海峰
.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