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杨慎
明代中期指明宪宗成化年间至明穆宗隆庆年间这一时期,即公元1465年至1573年。在这个期间词坛上的代表人物是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六年举进士第一,因直言敢谏,触怒世宗,贬滇三十余年。杨慎一生无书不览,记诵之博,著述之丰,被推为明代第一,也是金明期间,川籍唯一的状元郎。有词集《升庵长短句》传世,其词绵丽清雅,富丽婉曲。杨慎对六朝文极为推崇,在许多词篇中都带有六朝好用华词丽藻的特色,而且受花间词派的影响很深,所以清毛先舒在《词辩坻》评云:有沐兰浴芳,吐香含英之妙。在明代中期的词坛上代表人物还有后七子(明嘉靖、隆庆时期的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盛。)的王世贞,其诗以高华曲丽见著,其词以清丽生动见长,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传世。
先看杨慎的《转应曲》:
银烛。银烛。锦帐罗帏影独。离人无语销魂。细雨斜风掩门。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漏点。
该词是描写一位少妇独守空房时的愁态。因为是独自一人,于是就想念远别的丈夫,可丈夫却毫无音信,又只好掩门睡觉,希望在梦中能与丈夫相会,可是把城上的漏点(漏点:古时用漏壶滴水计时,故称漏点。笔者注)都数尽了,仍未入梦,当然更没可能梦见丈夫了。这首小令仅三十二字,却有光、有色、有影、有动、有静。把一个夜间思妇的形象以及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挚感人。词中少妇的心情有点像五代张曙《浣溪沙 》中的一个思妇“二年终日苦相思”,杨词则是“数尽寒城漏点”。张词是“天上人间何处去”,杨词则是“离人无语销魂”。也有点像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 》中的少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而杨词则是“离人无语销魂”。而南唐李煜的《捣练子》中少妇也与杨词中的少妇形神相似:“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声声入耳,怎让愁人入眠。而杨词中少妇则一点一点的计时着城上漏点也是不能入睡。何也?思远离家乡的亲人也。在这方面词作,韦庄的《浣溪沙》更与之相似:“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所以就连对明词极为刻薄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不得不承认“用修(杨慎字,)小令,合者有五代人遗意。”在这一点上杨慎的《卖花声》表现尤最:
春梦似杨花,绕遍天涯。黄莺啼过绿窗纱。惊散香云飞不去,篆缕烟斜。 油壁小香车,水渺云赊。青楼朱箔那人家。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 。
就词的上片,可以说无句不典。春梦句,唐沈佺期《杂诗》中有“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句,而五代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则是“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松”。杨词中“黄莺啼过绿窗纱”,其诗境完全是从唐金昌绪《春怨》诗中化意而出。金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同时还化用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中“浓睡觉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词意。关于冯词这二句词,有的版本与此不同,而是“浓睡觉来慷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但细读全词,如无莺乱语,何以惊梦?
至于杨词下片的“油壁小香车”,则用典更多,首先是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而宋代晏殊《寓意》诗中则有“油壁香车不再逢”句。在杨词中最好的一句应是结句“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把真切的思念,真挚的情意,一览无余地表达出来,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清陈廷焯在《词则·闲情集》中说:“此词绝沉至,明代人自以升庵为冠。”
最值得一读的还是杨慎之《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词: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这首词写得太悲伤了,简直令人卒不忍睹。词人在渡口边,与妻子分别时的一席话,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尤其是词中“征骖去棹两悠悠”句,词人三十七岁时,因事而触怒明世宗,被贬往云南,其妻黄娥送至江陵渡口要分手了,因为她要在家伺候婆婆,乘船归蜀故里。词人则骑马继续南行,直奔被贬之处,从而三十年的劳燕分飞、两地茫茫的生活开始了。词人在岸上看到娇妻孤苦一人,独自乘舟远去,其心情的悲伤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故和着血泪迸发出“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夫妻间的一片深情已被淹没在无奈、无力、无助之中,令人扼腕叹息。黄娥,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是尚书黄珂之女,她是杨慎的续弦,也是明代的文学家,能诗词,散曲尤有名。嫁至杨家后,与杨慎伉俪相得,诗词唱和,有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之风韵,只可惜杨慎在滇三十年,最后死于贬所,恩爱夫妻却未能长相厮守。所以我们在读该词时,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杨黄二人的点点血泪。杨慎不愧为学究天人的大文学家,在词的下片,语气稍微和婉些,但仔细琢磨,马上又感到了词人的伤心和无奈。沙洲上的鸟儿倘能成双成对,双飞双宿,人却是孤帆远影。天上的月亮真圆啊,而中国历来都是把天上月圆看作人间团圆的美景良辰,可一旦照在别离之人或孤独之人身上时,这种感觉的反差则令人何以为堪。宋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唱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问得虽是无理,但问得却是十分有情。这二首词是有相似之处的,同是被贬之人,又同是写给至亲之人,只不过一个是怀人,一个是送人而已。这首词应是杨慎的代表作,也是明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杨在滇期间,写了许多怀乡念人的词章,十分沉痛且婉约多情。如《鹧鸪天·元宵后独酌》词“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词人独居异乡,又逢佳节,思乡之情油然而起。家乡千里万里,书信未见一字,怎不令人忧伤啊!所以词人在另一首词《沁园春·己丑新正》所云:“甚矣吾衰,叹天涯岁月,何苦频催。奈霜毫种种,三千盈丈。”这是词人到云南后第五个年头写的,其实他仅四十二岁,但自感老了,披三千丈白发。这是词人的心老了,也缘于他的绝望,也正像《庄子·田子方》云:哀莫大于心死。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诗人,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7部作品,主编8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